三农金融服务专题
福建省南平政和县地处闽北山区,经济基础薄弱,全辖共有贫困村40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达12103人,是我省23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也是我行扶贫攻坚工作重点区域。为实现扶贫贷款,压茬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政和县支行积极践行“廖俊波精神”,发扬“百姓放心间,力拓脱贫路”的务实作风,坚持“支部引领、党员带头、产业扶贫”,主动配合政府“创业脱贫、勤劳致富”的扶贫方针,力争做当地的扶贫先锋行,通过在全县开展深入调研活动和“金融扶贫进百村”活动,共同开发、高频走访、实现党建与精准扶贫工作同促进。截至2018年3月31日,政和县支行新增贷款投放3808万元,其中累计为124名建档立卡户提供扶贫小额贷款支持达546万元,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累计发放贷款5127万元。
结合实际,在精准扶贫方面,政和县支行推行“党建+”特色模式,其内涵是通过不断创新党建载体和业务发展模式,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经营发展的强大动力,充分凝聚各方力量,发挥各类资源,成功打造了输血造血结合、行内行外协同、党政银企共建的党建引领金融精准扶贫的样本。
“党建+平台”。政和县支行积极推动搭建政府、银行与农户之间的合作平台,逐步形成了与县扶贫助推协会、乡(镇、街道)办事处、村级金融协理员密切配合的三级农村金融服务网络,即县扶贫小额助推协会负责办理小额担保贷款相关手续;乡(镇、街道)负责协调银村对接,建立扶持对象贷款意向档案;村两委负责贷款户信息收集、协助传导政策,为全县贫困户打造了一个个创业脱贫、勤劳致富的平台,同时,又在全省率先推行“银政三方支部联络员制度”,即支行与乡(镇、街道)、村党组织联动,设立三方联络员,结合政和县目前正在开展的金融进百村活动,将我行信贷政策和优质产品第一时间自上而下传导至每位农户家中。利用政府搭台唱大戏,实现了农村小额贷款需求与金融政策的有效衔接,确保小额贷款发展工作逐村推进,截至2018年3月31日,政和县支行贷款余额市场占有率达15.5%,新增市场占有率达31.2%。
“党建+风控”。一方面积极协调县委、县政府,争取政策支持,在政和县支行存入风险保证金,为农户贷款提供担保,银行向农户发放贷款,同时风险保证金实行封闭运行机制,只进不出。目前,政和县已将乡(镇、街道)、林业、经贸、人社、妇联、计生协、团县委等部门财政扶贫资金及各级组织部门下派村支书对口帮扶资金,整合至扶贫小额助推协会统一管理,担保基金总额已由最初的150万元提高至2015万元,逐步健全的贷款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为扶贫贷款可持续、高效率的推进提供保障。一方面利用农村“熟人社会”特点,充分利用三级金融服务网络,通过村级调查、评定小组,全方位收集了解贷款户基本信息,做到知根知底,切实防范信贷风险。此外,按“整村授信”“批量开发”方式,不断扩大“银村合作”规模效应,目前,已完成对124个行政村、623户贫困户的信用评级工作,完成授信2403万元。
“党建+服务”。政和县支行将村村贷活动与扶贫工作绿色通道相结合,充分发扬“能在现场就不在会场”的俊波精神,支行人员以“5+2”“白+黑”的工作态度,利用周末及晚上休息时间走村窜巷上门服务,做到金融工作不出户。同时,积极推行个金和信贷条线平行作业,实行办贷优先、规模倾斜、利率优惠、门槛降低等特惠政策,一站式办公一体化管控一条龙服务,以优质服务抢占市场发展制高点。通过不断深化,已基本在政和县主要乡镇实现金融扶贫全覆盖,其中仅石屯一镇累计发放小额贷款500余万元。
“党建+项目”。以“支部+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的模式,积极扶持各行政村打造的“一村一品”项目和特色产业,如高海拔地区的“两叶一菜”(即烟叶、茶叶、蔬菜)、东涧村花卉、洋屯村莲子、镇前油用牡丹等优势产业项目。利用政府推行贫困户贷资入股及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帮扶生产等扶贫工程的契机,加大对能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的乡镇企业、种养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村经营主体的融资介入,对每带动1户贫困户的经营主体增加5万元的授信额度。如向农家人莲子合作社累计发放贷款77万元、瑞祥竹木50万元、二五区茶厂50万元、澄源高山农场品合作社50万元,带动逾300人口脱贫致富,实现银行、经营主体、农户的多方共赢,推动政和县支行小额贷款发展项目遍地开花。此外,在造福工程易地搬迁任务600户230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600人),新建30户以上造福工程集中安置点2个,目前该支行正与宝岱村商谈异地搬迁贷款事宜,拟每户贷款额度10万元以内,为小额贷款发展提供了新的助力。
(邮储银行 李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