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金融服务专题

省联社出台九项举措践行普惠金融 提升服务三农水平
发布日期:2014-03-21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来源:福建省银行业协会
 

为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农村工作会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省委一号文件精神,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加快城镇化进程,积极发展普惠金融,全面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省联社近期发出《福建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关于践行普惠金融 提升服务三农水平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九条措施:

加大“三农”信贷投放。坚持服务“三农”、服务小微的宗旨和“小额、流动、分散”的信贷投放原则,加大对“三农”及实体经济的信贷扶持力度。力争2014年全省农信系统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涉农贷款增量在300亿元以上,农户及小微企业贷款户数持续增加,涉农贷款占各项贷款比例总体不低于上年水平。

支持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大力发展绿色信贷,促进节水农业、循环农业和生态友好型农业的发展,安排不少于20亿元专项信贷资金发展设施农业。做好对“米袋子”“菜篮子”工程的金融支持。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区、台农园、农民创业园及示范基地等“一区两园”建设。支持农业机械化,推广农机具贷款。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以及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主动对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支持土地经营权向规模经营主体流转。

支持城乡一体化发展。对接小城镇发展规划、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和“美丽乡村”建设,加大路网改造、供水供气、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与保障性安居工程的信贷投入。积极跟踪“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完善对县域先进制造业、工业园区、绿色环保、文化休闲等产业的金融服务水平。在就业、创业、教育、养老、医疗等方面实现金融服务与城镇化同步跟进,为农民居民化创造条件。

持续推进“三大工程”。力争2014年实现目标农户建档、小额支付便民服务、阳光信贷标准化网点全覆盖。推广“建档、评级、授信三同步”模式,不断提高农户及小微企业贷款面。深入推行“六阳光”“六公开”,逐步实现信贷全流程阳光化,提高贷款可得性和便利性。全省评选出有较大影响力的10个创新项目、20个创新团队、30名创新人才。深入开展创建信用乡(镇)、信用村,评定信用户活动,力争在“十二五”期间,辖内每个县(市)至少创建一个“信用乡(镇)”、每个乡镇至少创建一个“信用村”、每个行政村培育更多“信用户”。

大力推进转型发展。以开展转型创新年为契机,全面推动转型发展,增强服务“三农”能力。加强资本管理,积极开拓资本消耗低的业务,实现规模、结构、效益、风险之间的动态平衡,力争外汇、理财、贵金属业务开办行社各15家以上,中间业务收入增幅30%以上。进一步提升电子银行建设质量,提高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动户率和有效使用率,电子交易占比力争达到80%。积极探索财富管理、现金管理、资产管理等增值性服务,努力为“三农”和小微企业提供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

加快普惠产品创新。围绕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建设以及新的服务领域和服务环节加快创新,大力推广“万通宝”贷款和普惠金融卡业务,扩大“信贷+保险”业务范围。推广林(果、茶)权、海(水)域使用权、运输工具、订单、仓单等抵质押贷款,主动对接沙县、泉州“金改”,推广村级担保基金、各类农业补贴收益等担保贷款。稳步推进土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农村住房和设施农业物权等抵质押贷款试点工作。推行农户贷款“一站式”、小微企业贷款“工厂式”、产业贷款“链条式”服务模式。稳妥推进“无还本续贷”“年审制”“循环贷”等还款方式创新。

完善普惠金融网络。积极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广覆盖的普惠金融服务网络,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全面开展“福万通”金融服务中心建设,加大自助机具布设力度。加快移动金融平台、流动服务车推广应用,实现移动金融便捷服务。探索将小额支付便民点建设成乡村业务培训点、金融宣传点、信息联络点、便民支付点和推动乡村经济金融发展的重要平台。稳步拓展网上支付、微信银行业务,积极推进网络金融发展。探索推进社区银行建设,设立社区类和乡村类的非现金业务网点,延伸服务触角。 

加强民生金融服务。完善特殊消费者群体金融服务体系,拓展差异化、特色化服务模式。加大民生信贷投放,力争全年投放60亿元以上。积极发放扶贫小额、巾帼扶贫、妇女创业、计生户贴息、就业再就业等民生类贷款,对生源地助学贷款做到“应贷尽贷”。逐步扩大政策性惠农资金代理项目服务范围,主动减费让利。着力做好23个省级重点扶贫开发县的基础金融服务,支持困难群众创业就业、自我发展。加大金融知识普及宣传力度,为欠发达和贫困地区城乡居民提供金融普及教育,逐步提高其创业、理财的意识与能力。

强化信贷风险管控。加强经济形势和客户经营前景研判,提升风险管理的前瞻性和有效性,落实好合规控险年各项措施,强化贷款全流程管理。重点防范授信集中度风险、重点领域信用风险、重点企业客户风险、影子银行风险传染、转型创新及机构扩张带来的风险、员工操作及操守风险、科技及电子渠道风险等。全省不良贷款占比控制在1.4%以内,确保各项业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省联社办公室)